中国花样游泳队从起步初期面对老牌强队俄罗斯队的轻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斩获奖牌,再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一举夺得集体和双人项目两枚金牌,花样游泳中的每个托举动作实则都承载着更宏大的托举——那是一代又一代花样游泳人对理想的托举,对信念的托举。
在竞技场之外,传承以更广阔的维度铺展开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帆板A390级亚军张小冬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帆板RS:X级冠军殷剑,退役后并未停歇,而是转身成为体育管理者,将对体育的激情转化为培养后辈的动力,如殷剑曾参与巴黎奥运会小轮车冠军邓雅文的培养工作。她们的轨迹印证着体育生命的另一种绽放。
节目向观众所展现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以身为炬的薪火相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陈伟强,在1979年6月7日将杠铃举过头顶的瞬间,时空产生了奇妙的共振——1956年6月7日,陈伟强的叔叔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在上海体育馆打破了由美国运动员保持的世界纪录,成为了新中国体育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二十三年后的同一天,在同一个体育馆,也是同一个级别,陈伟强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和过去在不经意之间形成了呼应。
这种传承不仅镌刻在体育世家的基因里,更彰显于每位前辈的精神图谱中,激励着后辈突破极限。中国第一枚击剑团体奥运金牌获得者许安琪,正是从前辈栾菊杰的奥运历程、体育之路中不断汲取力量。
1978年的世界击剑青锦赛上,“扬眉剑出鞘”的栾菊杰带伤作战获得亚军,为中国赢得第一枚世界大赛奖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栾菊杰在带伤的情况下获得冠军,成为了中国首枚奥运击剑金牌获得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年,尽管此时的栾菊杰已经50岁了,她仍然选择再次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用高举写着“祖国好”横幅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满满的深情。
四十载拼搏长卷中最动人的笔触,并非奖牌数量,而是一个民族如何用几代人的拼搏完成精神的托举。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体育始终澎湃着向上的生命力。
02
群像叙事,功成不必在我
《拼搏40年》知微见著,广邀40年来、40余位与奥运相关的典范人物,从最早夺冠的许海峰、杨扬,到今年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花样游泳、艺术体操;从屡创佳绩的跳水队、乒乓球队,到国际体坛话事、双奥之城建设的功勋资深,将中国体育界的方方面面涉及其中,并通过深度且贴近的对话,洞察到了最具情感浓度的叙事切口——群像。
节目将聚光灯由领奖台延展开去,以群像叙事向观众阐明:冠军是离不开背后所有无名英雄的付出,每一个奖牌的背后其实都是集体努力的共同结晶。
从为运动员创新治疗方法、陪伴她们积极康复的队医团队,到忍痛离开妻儿、全程陪伴运动员的教练组,再到坐两个多小时车只为陪运动员打一场实战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陪练员们,这些无名英雄始终以“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践行着“ 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成就了运动员们在奥运赛场上的每一次精彩绽放。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摘得两金、三银、七铜,奖牌数量创历史新高。当所有人惊叹运动员取得的喜人成绩时,他们的身后有一群人其实已经努力了许多年,那就是运动训练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
到了奥运会这种国际顶级舞台上的运动项目,当然需要参赛运动员的一腔热血,但他们在备赛过程中的科学训练,也是助力夺冠的非常重要的根基。据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中国游泳队科研团队负责人程燕介绍,目前游泳队会用像可穿戴设备、“划手掌”等科技赋能训练,比如张雨霏游100米需要四十个动作左右,如果每一个动作挖掘了0.01秒的话,四十个动作下来实际上也有0.4秒的大优势,这时候就需要用科技去发现运动员的细微问题所在。
透过群像叙事,《拼搏40年》本质上是对“集体智慧”的持续解构与重构。如主持人贺炜所言,这40年间教练、工作人员乃至国家,都陪伴着运动员一步一脚印向着奥运最高领奖台冲击,这部励志史是由所有人共同书写的。
03
淬火成钢,战斗即凯旋
在《拼搏 40 年》中,中国运动员们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和运动项目,但她们坚守的精神内核却极度相似:
“就算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郎平教练
“我没办法自己选择有没有天赋,但我可以选择我的努力,就会把努力做到极致。”
——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项目冠军陈清晨
“有一百种理由想放弃,但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留下来。”
——中国奥运史上首枚田赛金牌得主巩立娇
“当你在场上有所突破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辛苦是值得的。”
——中国女排第十五任队长惠若琪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见希望。”
——2024年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冠军王澜静
这些简短却掷地有声的话语,浓缩的是她们无数个与伤痛共舞的晨昏,是在舆论重压下依旧坚守的孤独时刻,以及身处低谷时仍然向命运发起冲击的倔强身影。人们有时候只看到最终结果,却忽略了每一块奖牌都来之不易,那都是用运动员们积年累月的伤痛换来的。
在惠若琪的职业生涯中,以钢铁意志承受伤痛已是常态,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发力都需要她爆发出超常的能量。2010年大奖赛左肩脱臼植入7颗钢钉后,她仅用5个月便重返赛场;2015年世界杯前夕,她突发心脏疾病,经历两次性命攸关的手术后,仍以队长身份率队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让决赛赛点时刻的制胜探头球成为经典。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的箴言,在冯坤强忍膝伤反复发作仍率队上演“史诗级逆转”摘金的壮举中,在巩立姣带着护膝征战四届奥运终圆金牌梦的征程中,在每一位中国健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从“运动选择我们”到“我们选择运动”,从追逐金牌到锻造精神,中国体育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当国歌在赛场上数次奏响,当“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拼搏者的注脚,当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奥运叙事,那些托举、那些群像、那些永不熄灭的拼搏之火,便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